珠三角中小企业实况记录·
珠三角中小企业实况记录·系列报道一珠三角鞋企逆市扩充生产线
记者走访珠三角探讨企业“过冬”之计 从今起刊发系列报道披露各种成功“自救”秘诀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11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广东为珠三角加油鼓劲时,深情地说。对珠三角的企业来说,今年的冬天确实来得早——近日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叠加在近期国内产业经济环境压力的变化上,不啻一场挟“双重危机”而来的寒流。
“倒闭潮”传闻纷起,珠三角的实景到底如何?上周,网友一篇《“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掀起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对风暴下的真相、企业的实际状态充满好奇。金融危机这根稻草,到底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还是险情中拐弯的救命稻草?
从上周起,本报记者陆续走访东莞、中山、深圳、汕尾等地,深入多家企业的角落,撬开大中小老板们沉默低调的嘴巴,看到部分企业在危机中幸存甚至得益的现状。
对于珠三角的具体企业而言,正在摸索的种种自救“法宝”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务实的理解。从今日起,本版刊登系列报道,披露企业逆境求存成功应对的秘诀,并从中梳理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最终着眼预测的,则是“世界工厂”未来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看,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以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产业链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型产业的发展模式确实已难以为继。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沿海制造业的转型可能需要4至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眼下珠三角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的这些经验,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加速转型提供了启示。
审视鞋业严冬,号称拥有2000多家鞋企,有200多万人做鞋的东莞是一个缩影。上月末在东莞厚街举办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的鞋类出口量为17.78亿双,同比下降11.16%。在数字之外,行家估算,今年以来东莞地区已有近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倒闭或濒临倒闭边缘。
然而,对于东莞的老板们来说,风声鹤唳的日子里有人愁生存,有人乐滋润。在东莞茶山镇,记者找到了一家刚刚把1条生产线扩充为3条的鞋企。
订单总数减四成不慌张
“宸跃”藏身茶山一个工业区里,貌不惊人,门口贴着继续招收制鞋工人的启事,开出千元月工资。
这是一个目前拥有400多个工人,每月产鞋8~9万双的小厂。副总经理凌世雄脸上并无灰暗之气,“这是我们的第三年,前两年规模比较小,3个月前正式扩充,现在效益……”他笑笑,“很好”。但语气含蓄,“都是行内人,别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经过在东莞做鞋的几年滚打,凌世雄说,目前在东莞倒闭的鞋企有三类,“第一类是恶意倒闭的,这种企业以台资、港资等外资企业为主,大多是内部管理本来就不适应市场要求,金融危机的打击是最后一击。因为是外资,要走也很轻松。第二类是本身经营上就面临很多问题的企业。我们做鞋的在经营上最应该减少库存的浪费,如果坚持标准化作业,库存量是不大的,但是很多企业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库存量高达2%,平时盈利可以掩盖亏损,危机一来就没法支撑了。”
“还有第三类,来自‘内资’,是本身就没钱没实力的经营者,只是前几年看到鞋业利润高速增长盲目跟风。这些企业的生存期本来就很难超过两年。”凌世雄认为,其倒闭是优胜劣汰的必然,“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比如可能最多只能容纳1000家鞋企,但近几年可能有3000家鞋企在抢,制造了很多市场泡沫。”
“我们是厂家,订单靠贸易公司来安排,生产厂家的盲目扩张,给贸易公司提供了误判,让他们对这个市场的认识不清,为了争抢有限的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两年前,我就感到市场急需洗牌。”
“说实话,别人倒闭,如果我能挺住,就多了商机。”凌世雄承认,扩充的两条生产线,多少是从别人手里“争”过来的。“订单减少是大家共同面对的困境,目前总体上减少了四成以上,但我的订单目前还不愁。客户很稳定,长期的质量保障留下了信心。”
中小型企业转身更灵活
“要善于给自己定门槛”,从创业之初,凌世雄就限定,单价5美元以下的鞋不接。“在现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下,根本做不来,再密集的生产也没用,只有越南和柬埔寨等地能接。”
“此外,要有预见性。去年4月份以来,我就很注意分析汇率的变化,和客户商定物料成本的报价按照6.7的汇率来计算,固定下来。这种谈判权在自己手里,不争取就是自降门槛。”由此,他大大规避了汇率上升的风险。
官方统计表明,在本次金融危机应声而倒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但是从凌世雄的实际反应来看,并没有多少危机将临的气息。“我挺庆幸自己的规模不大,在危机中,‘小’是优点,我转身更灵活,‘自省’的空间更大。”
“小企业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订单。形势不好,这段时间很多客商不敢下大订单,试探性地下小批量订单,很多都是三四万双,大企业接这样的订单往往不解决问题,刚好适合我来接。”所以他的生意,不但没有受危机影响,甚至更加“滋润”。
“中小企业是一个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的是支撑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告诉记者,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经济中99%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面对危机时有劣势,然而也有大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进入门槛低,我们看到,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死’掉的同时,又有一大批新生的更有竞争力的补上。此外,中小企业转身更灵活,不要忽视它们在危机中积极自救的宝贵经验。”
明春才是最大考验
如果说以“宸跃”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危机中的灵活腾挪多少借助了一点先天优势,那么厚街上的“女鞋王”华坚集团正在走的就是一条很真实的“大鳄自救”之路。
耸立在广深高速东莞出口的这家大型鞋企行事低调,了解之下才知道其是全球中高档真皮女鞋规模最大的制造企业之一。今年7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来过这里视察调研。事隔数月,这个拥有超过2万员工的企业情况如何?
“跟你说句实话,现在只是‘深秋’,年底或明年才是‘冬天’。按制鞋业的订单规律,明年3~5月的订单可能会相当少,那时才是真正的‘严冬’,最考验企业的时期。”近日正在积极谋求在厚街打造亚洲鞋业总部基地的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承认,说到订单和利润,不同的企业情况不一样。
“以华坚为例,到今年春节前的订单都已排满了。但明年的订单情况会怎么样,就要看欧美市场的情况,估计订单会少一些。”
“经济好的时候,也有好企业和差企业的区别;现在经济不好,好企业的利润就会薄一点,而差企业可能就会熬不住而倒闭。”因此他认为,企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稳”,“稳定经营,不犯错误”。
“企业在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控制规模,保住企业的一部分工人和生产线,‘留得青山在’,未来才有‘柴烧’;另一方面,要对客户进行认真的评估和筛选,宁愿少接一些单,也要尽量避免出现呆坏账,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上下游企业倒闭引起的呆坏账很容易拖死一家企业。此外,企业也可以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呆坏账风险。”在东莞鞋业界已经摸爬滚打12年,这是张华荣给同行“过冬”的忠告。
10个月挖出5%的利润
“明年春夏之交才是制鞋业最难熬的时候,面对困难,企业在喊苦之外,更应该静下心来,审视自身,努力从内部挖潜,提高精细化生产水平、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挖掘出隐藏在企业内部的利润空间。”张华荣认为,对“过冬”的信心来自于“华坚”做过“3件事”。
“首先早在2002年,公司就在江西赣州投资建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工、人力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这显然是珠三角企业中最早最积极的“转型升级”。
“其次,我们从2007年10月起就开始全面整改,通过流程再造进行精细化生产,实现了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挖掘了企业内部的潜力,使得公司利润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在华坚的研发中心车间,记者看到了大大的横幅:“从9月15日开始45天专案”。经理杨松告诉记者,“专案”重新设计生产流程,过去2~3日做一双鞋子,现在只需要8个小时。秘诀就在于“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和更合理分工,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350人,现在只需要180人。”
从事自主品牌的内销策略是张华荣的第三个“法宝”。“虽然目前内销比例仅约占总量的3%,但我们从没有放弃摸索,在目前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分出力量来加紧做内销的规划。”
“当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应急。在现有经济形势下,再临时考虑转型升级就来不及了,但内部挖潜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尝试的,因为制鞋业现在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潜力可挖。”张华荣对此十分坚定。
未来3~8年东莞将“变身”
“无论是鞋子、服装还是玩具,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没有市场。”张华荣对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感慨尤深。
“相比家具、装饰材料等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制鞋业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不仅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国制造的优势项目,所以我充满信心。”张华荣的目光已越过危机,寻找更远的立足点。
“经验表明,低谷过后一定有新的发展机遇。危机促使我们有机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开发新产品、开拓内销市场、创自主品牌上,先做好内部升级,再做外部升级。不夸张地说,我们也许会迎来中国制鞋业的一个新起点。”
跳出金融危机来观察东莞的经济,一种深层次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很多企业家对此正在思考。“20世纪70年代全国都到沿海打工,到了9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内地企业的成长,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可能会产生变化。”
张华荣认为,至少在未来3~8年内,东莞将完成一个从“工厂”至“总部研发基地”的转型。“成为国际经济进入中国的一个平台,内地企业以珠三角的各个地级市为中心发展产业链,而真正的工厂分布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镇,这样的格局可能会更加稳定。”
危机是政府做工作的机会
专访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
“眼下,是我上任以来感到压力最大的时候。”东莞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并不讳言自己的忧虑,但对于政府努力的方向却不迷茫。
在眼下的危机中,当地政府及时看到了自身的能动性。陈仲球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危机对厚街的影响如何?
陈仲球:最主要的影响我觉得是思想上的,危机来得比较突然,促使我们建立比较深刻的危机意识。说实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从来没有遇过这么严重的危机。
在过去的高速发展时期,鞋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多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忽略了应对危机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引导行业以此危机作为一个起点,把厚街未来的鞋业发展为一个创意消费产业,政府为企业搭建研发和商贸平台,帮助企业站上研发和市场的制高点。
记者:应对危机,政府目前做了哪些准备?
陈仲球:除了思想上,就是资金上的准备,我们正在努力增收集资,当前不迫切的开支尽量节省。希望能用足政策,对于明年的预算,将主要用于准备风险经费,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
最后是新一轮的发展准备。中国经济总体向前,作为政府要越过危机做好下一步的产业规划。尤其是很多基础设施的完善,过去经济快速增长时,我们来不及做的事,现在低迷时可以趁机好好完善。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完善政府的服务,比如审批、许可等工作,紧急设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 先顶后看 做一个,做好了,请看 呵呵 大家好奇嘛 来观看下~~~~ 晕死也不多加点分 不错! 佩服佩服啊. 非常感谢楼主 挺好啊 谁能送我几分啊 其实回帖算是一种没德德,所以我快成圣人了 哈哈,顶你了哦. 顶也~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我有家的感觉~~你知道吗 宁愿选择放弃,不要放弃选择。 必须顶 今天再看下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回复一下 赚点分不容易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