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go 发表于 2008-11-6 11:43:15

改革开放的30年,“大纺织”产业群百舸争流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大纺织”产业群百舸争流、普遍得到高速持续发展的30年。对中国服装工业而言,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大升级的时期。其发展速度,其发展质量,以及由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都远远超过了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包括业界人士)最乐观的估计。

  近现代工业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中国服装工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大发展、大升级集中体现在:

  在纺织服装业高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彻底终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长期牵挂着的“人民衣被甚少”的局面。城乡人民普遍地始则实现“温饱”,继而迅速趋向服装服饰多样化、时新化以至个性化,在“衣食住用行”五项基本生活需要中率先达到“小康”。现在已完全可以这样说:人民群众的衣着问题,是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中最先基本达成目标、最为圆满的一环。

  由服装工业的庞大规模、完整体系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中国制造”服装外贸出口的巨大能量。“中国制造”的各式各样、物美价廉的服装,大举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发达国家一些最著名的连锁商业系统和大百货公司。在全世界服装贸易出口总值中,“中国制造”的服装已三分天下有其一。近年来,产品档次也在大幅度提升。曾经遭受外人嘲讽的“地摊货”时期,早已成为历史。

  由服装工业的庞大产、供、销规模造成的对国家(包括中央、地方)财税收入的贡献,对全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作用,以及为全国城市、乡镇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实体经济各行各业中,都已位居前列。由服装外贸出口创造的贸易顺差,近年已达到全国各类商品外贸顺差总额的一半左右。

  服装制造业自身,在改革开放30年间,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过渡。服装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的大发展,是与“大升级”同步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间,全国各地“二轻工业(手工业合作总社)系统”和商业系统在发展服装企业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并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但限于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和城乡人民购买力,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还主要是一些由几十台、百余台家用缝纫机和几块台板装备起来的集体所有制小厂以及一些“前店后厂”的缝纫工场,总的来看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1970年~1978年,国务院实行大轻工业部(纺织、一轻、二轻合为一个大轻工业部)体制时期,全国服装制造业的最高管理机构,正是“轻工业部手工业管理局”。纺织工业部系统的针织服装(内衣)厂和少量衬衫厂、风雨衣厂,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大体处于半机械化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的众多服装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开始重视产品升级、工艺升级、设备更新。经过优胜劣汰,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化大型服装企业,如浙江的杉杉、雅戈尔、罗蒙、万事利、富润集团,江苏的红豆、雅鹿、波司登集团,湖北的美尔雅集团,山东的兰雁集团,广东的名瑞集团,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鹿王集团,上海的三枪集团等。这些大型企业,无论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方式还是产品设计,都已接近以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这些新兴的现代化服装企业构成行业主体为标志,中国服装制造业大体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1980年~1995年),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工业(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渡。

  中国服装工业的大发展、大提高,还体现在如下一些重要的经济统计数据上:

  全国服装企业数,1980年为22100家(乡及乡以上)。2007年(11月),仅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就有14326家。

  全国服装行业从业人员数,1980年为90.9万人。2007年(11月),仅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从业人员,即已达396.8万人。

  全国服装产量,从1980年的21.62亿件,发展到2007年的201.59亿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梭织服装从9.45亿件发展到94.56亿件(规模以上企业);针织服装从12.17亿件发展到107.03亿件(规模以上企业)。

  全国服装业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16.53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150.74亿美元。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473.21亿美元,针织服装及附件613.31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衣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由2000年的18.2%发展到2006年的30.6%。

  “大发展”的由来

  中国服装工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的崛起,确确实实是改革开放的国策在多个方面作用的结果。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环境,催化出全国数以千计采取工业生产方式的正规化“小服装”工厂,数以百计的现代化中型服装工厂,数以十计的设备一流、工艺讲究、产品精良、品牌响亮、销售网强大的大型服装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体系。

  由市场来引导新厂的开办,老厂的改扩建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不再需要层层计划、层层报批。不再是靠国家资金一个渠道来开办新厂、改造老厂。集腋成裘的民间资金,大量的国外资金,被吸引到这个“投资省,上马容易,资金回收周期短,市场发展空间大”的行业中来。

  正是有了这样的政策环境,30年间,仅宁波一地,就催化出杉杉、雅戈尔、罗蒙、一休等规模空前、设备一流、名扬海内外的大型服装企业。

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国策,带来了民营服装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大发展。连带而来的是迅速推进了服装制造业现代化。

  中国服装制造业,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其主体部分是集体所有制服装厂(与国有企业、国营企业没有多大差别的大集体企业)。纺织系统和商业系统的少量国营企业,如上海的新光内衣公司、培罗蒙西服公司、鸿翔(女装)公司,北京的红都服装公司、雷蒙服装公司、友谊服装厂等,由于总规模不大,在业界起不了主导作用。至于外资服装企业,当时一个也没有。在国家建设资金不可能大量投入这个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情况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全国服装制造业虽然门店极多(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时,全国缝纫企业多达22100家),全行业服装总产量却很有限(梭织服装,1979年为7.44亿件,1980年为9.45亿件)。全国成衣业产值,1979年为75.6亿元,1980年为96.8亿元,在全纤维工业(化纤、纺织、成衣)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仅12%左右。

  正是民营服装企业和三资服装企业的大发展,成就了当代中国服装工业的大局面。民营服装企业,开始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渐渐地,经过优胜劣汰,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大中型服装企业。

  最近一二十年间发展得红红火火,表现出非凡产、销能量的全国各地几百个各具特色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如绍兴县“中国轻纺城”、福建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东莞虎门“中国女装名镇”、中山沙溪“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东莞大朗“中国羊毛衫名城”、增城新塘“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湖州织里镇“中国童装名城”、桐乡濮院“中国羊毛衫名镇”、诸暨大唐“中国袜子名城”、嵊州“中国领带名城”等等,更无一不是民营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天下。

  至于大量的三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发展服装工业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工艺技术,还带来了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手段和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从而撑起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大局面:在2000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530亿美元中,“非本土企业”占了47.9%的比重;在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1756亿美元中,“非本土企业”占了57.1%的比重。

  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理念制订的工业生产管理体制,把服装企业推向市场,使整个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主动精神。

  由市场引导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以销定产,形成符合本企业生产条件和利益的产品结构。

  由市场引导企业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争取较高的产销率。

  由市场决定价格,引导企业制订符合本企业产品实际情况的价格策略,赢得市场。

  由市场引导企业选择最佳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市场引导企业的采购行为(主要是自主采购服装布料),便于企业建立合理、顺畅、可靠的协作关系。

  从无所不包的各级政府计划管理并往往管得死死的工业管理体制,改变为国家计划只起指导作用,这一“放开搞活”的重大改革,对服装工业来说,其结果是激发了全行业的活力,使“中国制造”的服装在内、外市场更为适销对路,更能赢利。这样,也就有了服装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是“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和关注民生、全国上下致力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治国理念及其相应政策,极大地拓展了全国城乡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服装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可靠条件。

  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我国社会在悄悄告别“短缺经济”、特别是1984年终结实行了整整30年的布票制度后,先后出现了“西服热”、“裙子热”、“运动衣裤热”、“休闲服装热”、“羽绒服热”。正是这一悄悄来临、体现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的“服装革命”,造就了温州、宁波、上海、北京、天津以至内蒙古的西装制造业,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苏南地区的牛仔服装、休闲服装制造业,造就了全国各地的毛针织服装(羊毛衫、羊绒衫)制造业和棉针织外衣(运动衣裤)制造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城乡居民购买力都有很大提高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大批时装制造企业、女士内衣制造企业以及婚纱制造企业等等,又推动了中国服装制造业新一波的发展。

  是坚持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策,为服装工业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实行“大进大出”战略,利用国外纺织原料发展外贸出口提供了重要前提。

  正是对外开放的国策,使服装制造业能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地抓住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奠定了纺织品服装进入国际市场的深厚基础。也正是这20年间,中国境内出现了大批非本土企业(三资企业)。

  正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策和相应经济政策,使纺织服装业得以顺利实施“大进大出,以进养出”的策略。买美棉,买澳毛,买欧洲亚麻,买印度、巴基斯坦的棉纱和坯布,买日本、韩国的服装面料,加工后出口服装、家用纺织品等最终产品。结果,不仅获得了可观的外汇,而且获得了可观的贸易顺差。

  是改革开放引发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社会得以在生活消费领域排除“左”的干扰,摒弃“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小资产阶级情调”等等将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政治化的滥言。从而为理直气壮地推行服装服饰多样化、提倡服饰美开了绿灯;进而为服装业发展国际化服饰(西装、西式女裙、休闲装、牛仔裤)和时装打开了“潘多拉之盒”,造成了中国社会服装服饰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这样宽松的社会环境,使服装工业能够顺利导入“时装”的观念,发展出一系列时尚化的高质量服装服饰产品,并在美化人民群众服装服饰中发展了服装业自身。

  也正是由于“服装服饰无国界”的观念得到国人普遍认可,中国服装业从巴黎、米兰、伦敦、纽约时装界学到很多有用经验,引入了名牌战略、名设计师、时装模特、时装表演、时装节和定期发布服装流行款式等营销手段,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增添了“服饰美”这一大亮点。

  服装服饰消费环节排除“左”的干扰,曾在多大程度上扶持了服装业,很难量化。但完全可以作这样的论断:80年代,如果不在改革开放初期花力气解决好这一意识形态误区的问题,发展服装业恐怕只能做到实现“温饱社会目标”为止,再往后,恐怕就寸步难行了。

  最后,还必须指出:服装业的大发展,还得益于由改革开放国策派生的若干产业政策。这就是: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1987年1月起,服装工业归口纺织系统,实行“大纺织”上、中、下游行业的一条龙管理。

  纺织工业部在1984年提出: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最终)产品”。

  1988年5月,纺织工业部进一步提出:发展纺织纤维深加工,“以服装为龙头发展纺织工业”,并将这一产业政策落实到五年计划中。

  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121次常务会议决定: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

  从服装工业大发展事实中引出的对经济、社会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再认识”之一:以纺织加工和服装制造为主体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稳固地保持其“中国支柱产业”的历史地位。

  这一点,对于熟知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保持城乡市场繁荣,纺织品服装在我国外贸顺差中的作用,由服装业“产、供、销”创造的城乡就业岗位等情况的业界人士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在前些年(尤其是2000年前后),在纺织工业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当压缩生产能力)那几年,一时甚嚣尘上的“夕阳工业”之说,却着实困扰、害苦了中国这一最具竞争力、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实际作用的传统产业部门。

  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很争气。争气的结果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八九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得到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发展、壮大、升级、提高到令世界各国瞩目的程度。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一个重要讲话中,由中国应对当前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条件谈到中国的实体经济时,又一次指出:纺织服装业是支柱产业。这样的权威性判断,着实让这个传统产业部门的业界人士感到欣慰。

  “再认识”之二: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实体经济中最为稳固、最靠得住的一个庞大产业部门。

  衣、食、住、用、行,纺织服装业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全国十几亿人衣被需要的产业部门,决定了它在任何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不可或缺、并需保持巨大生产规模的产业部门。更何况,它还有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在纺织、服装业已基本完成世界范围大转移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际市场空间,也是比较稳定的。即便有点潮涨潮落以至出现一点萎缩,也退不到哪里去,事实也正是如此。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大体呈现平稳、持续发展的轨迹。在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作用下,个别小行业、个别地区、个别企业有进有退、有所消长;而就全行业宏观来说,既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正因为如此,在国家需要稳住实体经济以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口,温总理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纺织服装业。

  “再认识”之三:发展服装工业是小康以及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

  曾经饱受“短缺经济”之苦的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基本达到“温饱社会”目标后,城乡人民群众对服装服饰的消费不断有新的要求。最初是多样化、个性化,于是先后出现了“西服热”、“运动服装热”、“休闲服装热”、“羽绒服热”。最近几年,在环保生态理念和安全产品理念、回归自然理念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追求“绿色产品”、“安全服饰”和追求纺织品服装舒适性的新动向。而这些追求,自然是全面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服装制造业应该,也有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在服装服饰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不断升级的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不断升级的服装工业。

  “再认识”之四:发展服装工业,最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

  中国服装工业的崛起,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企业自主制订产品结构、自主决定产品价格、自主,因而企业搞活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加强了。

  实行所有制多样化,因而带来了民营服装企业的大发展。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因而带来了大批三资企业,带来了国际市场的庞大发展空间,带来了可观的贸易顺差。

  改革开放,自然不应就此止步。服装工业的继续发展、不断升级,需要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需要更多的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的政策的出台。

  例如,对服装业保持国际市场强大竞争力的政策支持。

  例如,对近几年大放异彩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健康发展、逐步升级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例如,对一大批超常发展的民营大型服装企业打造“舰队”的政策支持。

  例如,对进一步拓展城乡纺织品服装市场、“拉动内需”中整合工业、商业、农牧业相关企业的政策引导等等。

  从事纺织服装业整整60年,深深怀着“工业兴国”情结,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切身体验到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伟大振兴,以及由此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带来的福祉,当也是人生一大幸福。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钱之光老部长。

chensw 发表于 2013-1-9 04:51:22

牛牛牛牛

bakphvv 发表于 2013-1-10 07:38:16

谁能送我几分啊

zh_m_j 发表于 2013-1-10 07:38:16

其实回帖算是一种没德德,所以我快成圣人了

余衣姗 发表于 2013-1-11 05:30:48

一个个全都骑到老大头上来了...

bluew520 发表于 2013-2-3 07:24:11

非常感谢楼主,楼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舞 发表于 2013-2-3 07:24:11

佩服佩服啊. 非常感谢楼主

chenjijun 发表于 2013-2-16 08:33:26

开童装店的,有时间到我的店上看一下

mtpktew 发表于 2013-2-21 19:51:30

我帮你 喝喝

minfengju 发表于 2013-2-21 19:51:30

先顶后看

sevenann 发表于 2013-3-11 13:20:28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love9x99 发表于 2013-3-11 13:20:28

去市场买东西,杀价先杀四分之三,现在杀一半行不通了。

kuaileiv60 发表于 2013-3-11 13:20:28

哎 怎么说那~~

xdcad001 发表于 2013-3-14 12:07:55

不知道说些什么

我太累了 发表于 2013-3-22 10:01:27

谢谢分享了!

shasha0606 发表于 2013-3-22 10:01:27

就为赚分嘛

xc890 发表于 2013-5-5 01:37:26

知道了 不错~~~

qazwyf 发表于 2013-5-5 01:37:26

留个脚印```````

w-car 发表于 2013-5-13 13:29:21

家财万贯还得回很多贴哦

薛坐坂 发表于 2013-5-13 13:29:21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开放的30年,“大纺织”产业群百舸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