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广州没有服装设计的概念,只有一针一线做衣服的裁缝师
改革开放前的广州没有服装设计的概念,只有一针一线做衣服的裁缝师。那个年代里,尽管这个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但可以确保生活无虞。邓兆萍的爸爸邓佑是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裁缝师,其工资曾比市长还高,广州城内名人的衣服大多出自邓佑之手。接过父亲的衣钵,邓兆萍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数十年与服装打交道,两父女见证了广州人穿衣打扮三十年,也见证了广州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老裁缝工资高过市长
“父亲工资一百四十多,妈妈工资也有八十七。”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身为裁缝师的邓佑在广州很有名气。他是一名高级技师,还是广东服装行业的十大技师之一。邓佑的妻子是一位大家闺秀,手工做得很好,嫁给邓佑以后也就顺带入了这一行。
邓兆萍回忆说,1958年全家人从香港回到了大陆,参加社会建设。“以前我家在香港有两家做衣服的店铺,后来回到广州后在解放北路和大马站也开了两家成衣店。后来公私合营,父母去了一家华侨工厂。”由于工艺好,邓佑那时的工资比市长还高。“父亲工资一百四十多,妈妈工资也有八十七。”
裁缝技师社会地位低
“我觉得他真的很辛苦,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除了普通的小市民,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以及政府领导层人物也是邓佑的老客户。广州战士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欧阳劲松等演艺届人士的西装,以及广州市政府一些领导人会见外宾的服装等,不少是邓佑以及妻子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不过,即便是裁缝这一职业让邓家全家人生活无忧,但是邓兆萍一度抗拒女承父业。“因为当时我父亲工资虽然很高,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别人只是觉得他只是一个工匠。”邓兆萍告诉记者。
那时候还没有设计师的讲法,爸爸每年帮人家做衣服从年初一直做到年三十晚,帮别人做完也还要赶制自己孩子的衣服。邓兆萍说,“我觉得他真的很辛苦,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涂鸦作品卖出三万件
“因为我爸爸做的衣服真的很漂亮,看得多了自己也会把喜欢的款式画出来让爸爸去做,什么琵琶襟啊、江青服啊等等。”所以,即便邓兆萍并未决定从事服装设计,但是在家庭里经过耳濡目染也是略懂一二。平时工作上有闲暇时,她会跟着公司中的板师工作,一有空就去找缝纫机玩。“有一次有个师傅胃出血,住院三个月。因为一个板师停产的话就会影响生产。我主动提出顶替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我迅速成长。”
慢慢地,邓兆萍也就喜欢上这个职业。1989年,还在市纺织公司的时候,她的一件玩票性质的作品创下了零售卖出3万8千件的纪录。这一次的成功,让她受到很大的鼓舞,感觉到服装设计师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于是,邓兆萍在这一年改变了心意,决定往服装设计方向发展,并向美院教授拜师学艺。
30年·配饰
大墨镜(流行期:80初-90中)
1980年,最流行的是“茶色”眼镜,很多时髦妇女都会戴上墨镜穿着洋装在大街上穿梭。
大红花(流行期:70末-80中)
不知道大红花是妈妈的最爱还是女儿们的最爱,反正那时候女生们头上都会戴上一朵。
墨水笔(流行期:70末-80初)
每个男人的衬衫外衣口袋都装有一支墨水笔,是为了方便,还是证明自己是知识分子?
红星帽子(流行期:80年代至今)
那时侯的娃娃基本上都有这么一个五角星帽子。在没有四大天王的年代,军人和警察应该是每人心中的超级偶像吧!
发箍(流行期:70年代末)
以前发箍的用途只是把刘海弄起来,但是现在发箍的用途已经不一样,都是用来装嫩和装可爱。
运动中袜(流行期:80年代)
小时候都穿过运动中袜,连女生都很喜欢穿,因为那时流行足球小子,袜子都是雪白色加蓝红横纹。
大沿太阳帽(流行期:80年代初)
大沿太阳帽,以前妈妈那一辈并不会觉得土鳖,还觉得特时髦,80年代中妇女们就爱戴这个出门,多时尚。
腰带(流行期:80年代至今)
早在80年代就流行的腰带。
领带(流行期:80年代至今)
80年代开始,领带才从西方走进咱国家男人的眼里,那时候有一条领带,就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书包(流行期:2006年至今)
军绿色布包,那时是学生们的专用书包。还记得买报童就是这个形象的。到了90年代,学生们开始用双肩的书包,减轻负担。 支持楼主
推荐:韩流来袭--<韩流专辑>
http://www.1fef.com/viewthread.php?tid=3299&page=1&fromuid=4791#pid33635 http://rs.phpwind.net/E___5455ZHYXPWFG.gif回到过去时 {:5_206:}回到过去时 晕不信啊 顶顶更健康,越顶吃的越香。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嘿嘿,回个贴表明我来过。 老大,我好崇拜你哟 宁愿选择放弃,不要放弃选择。 终于看完了~~~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床前明月光,低头吃便当!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进行溜达一下 也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 这个贴不错!!!!! 一定要回贴,因为我是文明人哦
页:
[1]